受訪專家: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本報特約記者 金海燕
環保觀念的普及和共享自行車的出現,使得城市日常騎行人數大幅增加。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1億多人經常性騎車,或把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但在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看來,作為綠色出行方式的一種,城市騎行的持續推進還需要管理者做出更多改進,讓騎行環境變得更順暢和安全。
以北京為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課題組完成的《北京四環內騎行環境風險因素識別研究》(以下簡稱《研究》)顯示,北京若干路段的騎行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包括胡同等在內的四環路內,仍有37%的道路沒有獨立自行車道;有獨立自行車道的道路中,有自行車道劃線的占比36%,采用固定隔離帶的占比18%,采用移動隔離帶的占比為9%??紤]到無獨立自行車道對騎行者的安全保障顯著低于有獨立自行車道的道路,《研究》認為,北京市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在北、上、廣、深這四個超大型城市中,北京應該還算是騎行環境較好的?!睏钚旅缯f,深圳和廣州的自行車道缺乏問題相對更嚴重,上海則是老城區的混行道路比較多,對城市騎行者而言,條件不太理想?!拔医衲晗奶烊ゴ筮B,發現城市大部分地方都沒有自行車道,當地只有少量自行車愛好者還在堅持騎行。像大連這種情況,其實在我國很多城市都有,自行車只能借用人行道通行?!?/p>
考慮到騎行對節能減排的重要作用,楊新苗認為,就算有再大的困難,我們也應該往前推進。其推進方向可以參考《研究》中提出的騎行環境風險因素評價指標,共有12個要素。6個靜態要素分別為:自行車道種類、自行車道寬度、公交車站的存在、出入口的存在、惡劣的路況、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無高度差;6個動態要素分別為:路邊停車、自行車道被阻擋、大型車輛的存在、非自行車的交通主體存在、逆行、不戴頭盔。
可操作的優化城市騎行環境措施具體包括:
1.針對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三輪車等,制定相應騎行規范。例如,針對電動三輪車的行駛速度、裝載重量等作出規定,并結合特定行業如快遞配送等,制定相應的從業規范;針對電動自行車,在現有限速要求基礎上,進一步規范騎行行為,減少逆行、跨道行駛等危險行為,并提倡佩戴頭盔。
2.針對不同城市片區現狀,出臺相應的規劃,以應對各類具體問題。例如,北京市二環以內應主要解決自行車道被阻擋和惡劣路面狀況等問題,居住區則要解決路邊停車等問題。
3.針對不同類型道路,結合各類風險因素的嚴重程度,制定相應道路安全性優化導則。例如,針對環路輔路與主干道,重點關注大型車輛的存在;針對無自行車道的道路,需注意自行車與行人爭道等現象。
4.通過宣傳教育,增強騎行者的安全意識??梢允鹿矢甙l路段的具體案例作為警示材料,增強騎行者對不同情形騎行風險的認知能力,有效預防非機動車交通事故。
5.善用大數據,提高非機動車交通信息協同水平。政府可與相關科技公司合作,搭建面向公眾的騎行安全信息平臺,便于騎行者自主上報具體地點的安全問題。還可綜合收集社交平臺、事故處理等渠道信息,掌握非機動車交通的實時狀況,動態管控提升具體路段的騎行環境安全性。
“今年巴黎奧運會前,巴黎市政府對城市騎行環境進行了改造,著力打造‘百分之百可騎行城市’。從一些記者的反饋看,效果不錯?!睏钚旅缯f,“我國的各大城市也可以參考巴黎的騎行環境建設,讓好經驗在名城之間傳播分享?!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