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毛發診療科主治醫師 方 帆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葉雪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飽受脫發問題的困擾。斑禿,作為第二大脫發類疾病,患病率在我國約為0.27%,且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我國約有400萬斑禿患者。目前,我國已獲批上市2款治療重度斑禿的JAK抑制劑,分別是美國藥企“禮來”的巴瑞替尼和“輝瑞”的利特昔替尼。面對較大的市場,國內藥企正競相研發治療斑禿的JAK抑制劑創新藥。近期,我國“恒瑞醫藥”研發的硫酸艾瑪昔替尼片的藥品上市許可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同時,“澤璟制藥”的吉卡昔替尼正在開展Ⅲ期臨床試驗,“科倫藥業”的KL130008膠囊也正處于Ⅱ期臨床試驗中。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毛發診療科主治醫師方帆在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JAK抑制劑用于斑禿的治療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研究認為,斑禿發生的一部分機制與JAK-STAT通路密切相關,此通路能通過γ-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15等破壞毛囊的免疫豁免。目前,已發現的JAK通路有4條,分別是JAK1、JAK2、JAK3和TYK2,其主要在CD8陽性T淋巴細胞與毛囊細胞之間形成一系列的正反饋機制,引起炎癥放大,破壞毛囊正常的生理功能。JAK抑制劑抑制這些通路,就可以阻斷這個循環,讓毛囊得以“喘息”,重新生長出毛發。這類藥物除了治療斑禿,還能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特應性皮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方帆表示,斑禿會影響美觀和身心健康。斑禿患者的頭皮多呈現圓形或橢圓形脫發斑,嚴重者甚至會發展為眉毛、睫毛等其他體毛的脫落,影響外在形象,長此以往,還會引發心理問題。研究發現,50%以上的斑禿患者有情緒障礙,表現為焦慮、抑郁和狂躁。同時,斑禿的病因是毛囊自身免疫攻擊引起的非瘢痕性脫發,患者還可能伴隨白癜風、銀屑病、胃腸道潰瘍性結腸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
斑禿是由遺傳、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綜合導致的。工作節奏快、壓力大,長期處于焦慮狀態的人,容易發生斑禿。方帆介紹,目前治療主要分三方面:藥物治療、生活習慣和心理護理。傳統藥物治療主要是糖皮質激素,外用療法包括光療、紫外線激光等,但長期使用副作用較大。巴瑞替尼、利特昔替尼療效較好、副作用較小,但還有提升空間,所以目前亟需研發副作用更小的斑禿創新藥。此外,還需要進行生活作息和情緒心理方面的管理。為了患者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方帆提出以下4條建議。
盡早治療。發現有斑禿的癥狀,要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醫,因為還可能伴隨其他疾病,需要由醫生進行綜合診斷。
科學治療。方帆強調,不建議通過毛發移植來治療斑禿。因為毛發移植只是毛發的轉移,但斑禿部位受自身免疫攻擊的影響,可能無法再作為毛發健康生長的“土壤”,難以保證移植后的毛發存活率。同時,也不要輕易嘗試一些所謂的“民間偏方”“祖傳秘方”,這些藥方沒有得到驗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堅持治療。方帆表示,斑禿復發率高,青少年重癥斑禿復發率可能高達86%,使用糖皮質激素后停藥,復發率甚至更高。因此,目前治療重癥斑禿尚沒有成熟的停藥方法,需要長期服藥,當然病情穩定時按照醫生建議可減少服藥劑量。此外,還要將傳統治療方式與新藥結合使用。例如,在短期病情加重時,使用激素能更快控制病情;但在反復發作時或對于需要長期用藥的中重度患者,建議使用上述較為成熟的新型藥物,如巴瑞替尼和利特昔替尼,這樣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副作用也相對較小。
情緒管理。患者應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焦慮。方帆表示,斑禿不會傳染,患者無需有心理負擔,家人、朋友和醫生應共同幫助患者療愈。
方帆表示,目前很多專家和企業正在投入毛發領域的研究中,未來幾年會有更多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創新藥和治療方法,希望患者及家屬保持耐心和信心?!?/p>
責編:徐夢蓮
主編: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