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副主任、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主任委員 王友發
開欄的話:當前,超重和肥胖已成為較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16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以期形成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面。自本期起,本版與西安交通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合作開設“體重管理年”欄目,圍繞體重管理進行深入探討。
近些年,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覺醒,“一胖百病生”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體重超標不僅關乎個人形象,更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癌癥等的發病風險。
肥胖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分布異常。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成年人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在25~29.9為超重,30及以上為肥胖。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建議,中國成年人的BMI在18.5以下為體重過輕,24~27.9為超重,28及以上為肥胖。此外,男性腰圍90厘米及以上、女性腰圍85厘米及以上可診斷為中心性肥胖。
肥胖這一全球性健康問題,在我國亦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防治肥胖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社會任務。1992年中國成人超重肥胖率為20%,而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超過50%。研究預測,203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將高達70.5%,歸因于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將達到4180億元,約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2%。
與全球趨勢相比,我國肥胖問題呈現出增長率快、年輕化趨勢明顯、男孩患病率明顯高于女孩(約是其兩倍)、城鄉差別大等特征。這些特征與我國特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背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緊密相關。過去40年,我國居民的腰圍也在增加。盡管城市居民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普遍高于農村居民,但近年來農村居民中心性肥胖的快速增長縮小了這一差距。與普通肥胖相似,中心性肥胖負擔也在向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和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轉移。值得注意的是,超重和肥胖會增加早死風險,并且與以下疾病的發生風險增高相關。
癌癥。肥胖可能通過激活某些信號通路(如胰島素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通路)促進腫瘤生長,如肝癌和胰腺癌等。同時,肥胖還可能影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腫瘤免疫監視能力,使腫瘤細胞更容易生長和擴散。
慢性呼吸道疾病。超重和肥胖人群常常會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和整體健康。此外,肥胖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風險。
2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脂肪細胞增多,尤其是腹部脂肪的積累,能分泌多種炎癥因子。這些因子會導致慢性低度炎癥,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此外,肥胖與胰腺β細胞功能的下降密切相關,進一步加重血糖控制的困難。
心血管病。超重和肥胖人群中患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比例高于正常體重人群,這些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誘因。體重增加直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使血管對刺激的反應能力下降,進而引發心臟疾病。
心理問題。美國國家合并癥調查顯示,成年人肥胖與情緒和焦慮障礙發生增加有關,19%的肥胖患者有重度抑郁癥。肥胖個體常常面臨社會歧視、污名化及心理壓力,可能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肥胖這一嚴峻的健康挑戰,我們應深刻認識其危害,積極進行體重管理。應遵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減少鹽、糖和油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攝入比例;保持飲食多樣化,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素。加強身體活動,包括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以提高身體代謝率和增強肌肉力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減少久坐時間,學會管理壓力。對于已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建議咨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制定個性化的減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