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教授 鄧 勇
本報記者 牛雨蕾
在上世紀,進入國企辦公是人人羨慕的“鐵飯碗”,令人向往的工作福利之一就是有專屬的“廠辦醫院”可以免費看病,但轉眼看當下的醫療市場,這類醫院好似愈發沒有存在感了,有的關停,有的改頭換面。國企醫院在一波波改革浪潮中,克服種種困難,重新找尋自己的定位。
改制之路艱難緩慢
建國初期,不少國有工礦企業的選址遠離城市,位置較偏僻,交通不便,職工生活、就醫有諸多不便。為解決這一問題,國有企業開始“辦社會”,建設自己的醫院、學校等,即使與自身生產、經營沒有直接聯系。背靠大樹好乘涼,國企醫院的基礎設施、醫療設備、醫務人員技術等,均高于周邊鄉村診所。數據顯示,國企醫院規模最大時,數量、服務人口占全國醫院的40%。
國企改革后,“大鍋飯”被打破。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個體后,國有企業將關注點放在自身經濟效益上,部分國企醫院開始對外開放,由過去為職工及家屬提供醫療服務的“關門辦院”轉為開門辦院,以提高收入,但收效甚微。大部分國企醫院連年虧損。2002年,為給國有企業減負,原國家經貿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的意見》,以剝離社會職能的方式拉開了國企醫院的“改制”大潮。大量失去資金來源、直面市場競爭的中小型國企醫院被逐步關、停、轉、并;部分實力雄厚、專業水平高的國企醫院競爭力強,但停滯在資產評估、人員安置、利益分配等各種問題中。這一波改制的成功案例寥寥無幾。
2017年,政策再度加碼?!蛾P于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定了國企辦醫療機構的4條路徑:移交地方管理、關閉撤銷、資源整合、重組改制,并要求于2018年底前完成。自此,國企醫院迎來第二波改制潮。在4個路徑中,資源整合、重組改制的操作難度稍低。數據顯示,剝離前,國企醫院共有7000多家,2008年數量已減半;截至2017年底,還剩下2000余家未完成。整個剝離進程艱難且緩慢。
201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辦醫療機構深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定國藥集團、華潤集團、中國誠通、中國通用、中國國投、中國國新6家中央企業,參與國企辦醫療機構資源的“大整合”。部分省級國資委開始建設省級健康醫療產業集團。截至2022年6月,國企醫院的剝離工作完成率達99.6%。以醫療健康為主的國有企業,整合了978個醫療機構,占38.7%,比例最大。
為何輝煌不再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教授鄧勇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大部分國企醫院逐漸走向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公立醫院沖擊。1998年底,我國開始全面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政府辦公立醫院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其間,社會統籌醫保代替了企業勞保,國企醫院的定點醫療優勢不再,賴以生存的醫療市場頃刻消失。而且,它們既不是醫學院的附屬醫院,所屬企業大部分也不在健康領域內,科研、診療水平均難與公立醫院抗衡。
軟硬件均縮水。剝離中,母體國企的“輸血型補貼”中斷,部分地方政府也受限于財力、編制問題無法接收,資金、建筑、醫療設備、技術研發逐漸滯后。但同時藥品、耗材、人力等費用不斷增加,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從硬件上開始“崩盤”;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晉升空間逐漸“縮水”,人才流失嚴重。
剝離不夠徹底。剝離有較多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土地性質、職工身份,都是醫院發展的現實阻礙。太原市第七人民醫院,原為“太原市第十三冶金建設公司職工醫院”,改制后企業不再投入,政府也未接管,但剝離并不徹底,土地仍歸企業所有,醫院并無自主權,醫用建房、對外合作困難重重。
身份長期模糊。當地政府、企業等多方持股的國企醫院,身份定位長期不明確,公立、私立“兩不靠”,發展處于政策“盲區”,既不能享受公立醫院在醫保、人才政策上的待遇,也沒有社會辦醫的靈活機制與支持。
不過,還是有一批國企醫院走出了高質量進階之路。上海中冶醫院院長張建國告訴記者:“企業醫院的路很窄,但并非無路可走?!痹撛鹤叱隽艘粭l差異化發展之路,著力于公立醫院沒有精力做、民營醫院不愿做,但老百姓需求大的康復醫療領域,逐漸發展為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急救、教學于一體的綜合性醫院。
或將成為“第二梯隊”
2023年初,國務院國資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支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指明支持國企辦醫,打造“國家醫療第二梯隊”?!澳壳皝砜?,在公立醫院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國企醫院將是一個有力補充?!编囉卤硎?,推動整體向好發展可從三方面著手。
適當引入社會資本。在擴張和規模方面,國企辦醫的優勢是公立醫院無法比擬的。如今,多個超萬張床位的國企醫療集團“巨頭”已經出現,從“單兵作戰”發展至“集團化優勢”,醫院的資金問題得到緩解,設備更新、技術引進有了保障,但總體而言尚存缺口。鄧勇建議,醫療集團可積極與社會資本合作,拓寬融資渠道,但在實踐中要堅持“國企姓國”“管辦分開”,保護國有資產不流失。
增進現代化管理。當前,部分國企醫院的管理體制仍較陳舊,未能及時跟進醫療行業發展,需提高管理效率。例如,推進醫療信息化,實現醫療數據共享和遠程服務;加強患者滿意度調查,優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特色???;推進學科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
四管齊下吸引人才。與公立醫院的事業編制、薪酬待遇、晉升機制等相比,國企醫院在人才引進方面處于劣勢。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需優先完善薪酬待遇、職業規劃體系,“引”人才加入;實施培“育”計劃,擴充醫院內部的人才供給;在“用”上下功夫,以科室為單位盤活人才;營造尊重人才的氛圍,讓人愿意“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