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原院長、婦產科教授 段濤
本報記者 田雨汀
前不久,68歲的趙先生在北京某三甲醫院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出院后家人拿到費用明細發現,手術共花費12萬元,其中材料費高達9萬元。另有網友發帖稱,耳朵長了囊腫,15分鐘的手術,材料費居然要1萬元;一位年輕白領接受晶體置換手術,費用共3萬元,包括人工晶體在內的耗材費用為2.3萬元。為何一場手術下來,材料費占比如此之高?
《生命時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骨科、眼科、神經外科等科室的手術耗材使用較多。骨科手術中,常使用人工關節(鈦合金、陶瓷等高科技材料制成)、骨水泥等,手術總費用可達數萬元至十幾萬元,若使用進口高值耗材,材料費可能占總費用的60%~80%。北京某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毅(化名)表示,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耗材費平均占60%,包括鈦板、鈦釘、導航系統、引流管、人工腦膜等功能性耗材。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原院長、婦產科教授段濤介紹,目前我國不少科室手術材料費占比確實是“大頭”,手術整體費用的組成主要有三部分。
手術費。手術操作所收取的費用,包括術前診斷、術后處理等環節,手術時長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一臺手術一般至少配備5名醫護人員,由手術醫生、助理醫生(大手術還會有第二、第三助理醫生)、麻醉醫生、器械護士及巡回護士組成。實際上,我國公立醫院手術中的人工費用并不算高,有業內人士曾分析,一場神經外科手術需要7個人密切配合,不吃不喝連續工作6個多小時,人工費僅為3000多元。
材料費。手術過程所使用的各種器械、一次性耗材、假體等都包括在材料費內?!笆中g耗材多種多樣,有國產的、進口的,有多種品牌、規格,定價千差萬別?!倍螡硎?,一臺手術中,高值耗材以及手術刀、紗布、縫合線、敷料等大大小小的耗材,累加起來少則幾百、上千元,多則幾萬甚至十幾萬元。
麻醉費。麻醉分為全身和局部麻醉,受手術種類、規模和復雜程度影響,收費標準也有差異。所以即便是相同的手術和麻醉方法,不同患者的費用也不同:手術時間長、患者體重大、麻醉藥物劑量多,費用自然更高。
另外,段濤表示,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定價標準不同,人工成本和醫療服務費高低不一,手術費用也有區別。同樣的耗材也可能因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資源分布等差異,在各地有不同定價。目前,我國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由政府制定,醫療耗材零加成銷售,而耗材定價主體包括生產企業、招投標部門和經銷商。段濤認為:“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國醫療手術費用的結構缺乏合理性。做一臺手術,應該打包收費,如果不打包,至少手術費等人工費用要占大頭。否則耗材漲價,整體手術費用就沒了上限?!?
不少患者表示,多種耗材集采后“降價不明顯”。對此,段濤表示,雖然集采政策已在多地、多領域推廣,但并非所有醫療耗材都納入集采范圍;部分患者對集采降價的具體情況了解不充分,也會從主觀上影響價格感知。專家們認為,破解公立醫院醫療耗材價格高的難題,應從政策制定、收入規劃等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價格監管與透明度。政府應加強對醫療機構定價和收費的監管,調整不合理、價格虛高的耗材項目,讓老百姓的醫療負擔穩中有降。其次,提升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和待遇。合理確定與勞動價值相匹配的薪酬,確保醫務人員獲得合理合法、陽光體面的收入,激發工作積極性。最后,面對有疑問的收費,患者可向院方咨詢,充分了解費用構成,積極參與醫療服務的監督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