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董春萍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其特征為高血糖,可導致多臟器的損害。據統計,糖尿病使40~60歲人群的預期壽命縮短4~10年,并使其死于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癌癥的風險增加1.3~3倍。近年來,全球人口整體健康水平有所改善,但糖尿病仍是影響人類預期壽命的重大因素之一。近日,《糖尿病調查雜志》發表了我院團隊的一篇研究報告,對我國糖尿病死亡率的30年變化情況進行了梳理,并預測了未來十年的變化趨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超17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其中“40~44歲”、“70~74歲”分別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段。
1型糖友大幅延壽
1型糖尿病多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起病,表現為胰島素分泌絕對缺乏,需要終生依賴胰島素治療。由于人胰島素及胰島素類似物、胰島素泵和連續血糖監測系統等的廣泛應用,使得1型糖尿病的治療率、達標率有所上升,減少了1型糖尿病的死亡。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1型糖尿病死亡人數較1990年下降了25%。1990年,1型糖尿病的死亡高發于0~14歲年齡組;到了2019年,我國1型糖尿病的死亡高峰年齡明顯后移,到了40~44歲。
此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潛在致死性并發癥,如果搶救不及時,會因酸中毒導致昏迷甚至死亡。隨著連續血糖監測系統和閉環胰島素輸送系統的出現,1型糖友的血糖控制得到極大改善,該并發癥致死率明顯減少。近年來,隨著年齡增長,心血管疾病作為1型糖友致死原因的占比升高,常發生于確診后20年左右,須加以防范。
2型糖友死亡增長快
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環境(包括肥胖、飲食、運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2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上升,且半數以上的糖友會發生至少一種并發癥,這是2型糖尿病致殘致死的主因。
研究顯示,1990年,我國因2型糖尿病死亡的人數為6.4萬例;2019年,2型糖尿病死亡人數增加了162.8%,增長至近17萬例。無論是1990年還是2019年,2型糖尿病的死亡人數高峰均穩定在70~74歲。這是因為,2型糖尿病本就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常合并有肥胖、血脂紊亂、高血壓、高尿酸血癥、高胰島素血癥等多種代謝紊亂,這些危險因素會共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發展。
此外,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死亡負擔比女性重,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女性對健康信息更敏感,風險意識更高;二是女性的飲食模式相對更健康,而男性則偏好高糖、高脂的高能量食物,提示男性糖友需重視并關注疾病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勢在必行
通過預測,未來2020~2030年,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全球范圍內,1型和2型糖尿病的死亡負擔都將呈下降趨勢。要想實現,人群防控意識需提升,治療手段應不斷優化。
第一,防控糖尿病作為健康中國行動慢病防治行動之一,應通過電視媒體、網絡視頻、走社區等多種途徑進行糖尿病的科普宣傳,不斷強化公眾對糖尿病的認知。
第二,糖尿病的監測及治療手段日益增多,例如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不斷改進、閉環胰島素泵成為現實、新型降糖藥物(SGLT2抑制劑、GLP-1受體激動劑等)大量涌現等,已開創了糖尿病患者心腎保護的全新時代。
第三,一旦確診糖尿病,患者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自我管理,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等;盡早篩查并管理危險因素,包括血糖、血壓、血脂、體重以及抗血小板治療等。
第四,1型糖友診斷5年后、2型糖友一旦診斷,須篩查并發癥,此后以每年一次的頻率進行。合并慢性并發癥的糖友應在醫師指導下采用保護器官、延緩并發癥進展的藥物治療,以降低致殘、致死風險,盡可能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