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傅華
本報記者施 婕
今年4月起,上海全面實施二、三級醫院門診號源優先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以此助力家庭醫生制度,釋放基層紅利,推動分級診療更好發展。這意味著,上海市民在社區就能預約到更早、更多的專家號源了。
“新福利”備受歡迎
5月9日,83歲的唐女士因心律不齊、心悸來到上海市長寧區仙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因無法確定具體病因,考慮到病情復雜性,家庭醫生葉曉景建議老人去上級醫院就診。唐女士是一名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患冠心病、房顫多年,還有高脂血癥、高血壓、蛋白尿,病情常有波動,頻繁就診于各級醫院,不斷調整治療方案。此前,她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邱朝暉教授擅長此方面治療,但嘗試掛號多次,總是掛不到。
在新政策的幫助下,唐女士從該社區預約到邱朝暉的專家號。5月15日,唐女士在同仁醫院順利就診,并加入由同仁醫院與仙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組建的起搏器管理小組,家庭醫生為她建立了健康檔案,定期篩查、評估、隨訪,進行遠程管理?!巴ㄟ^社區醫療機構預約,比三級醫院的預約時間早了不少,不但約到了心儀的醫生,更得到了家庭醫生保姆式的健康護航?!碧婆繉@一“新福利”非常滿意。
記者了解到,將三級醫院50%號源提前優先開放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一舉措已在上海全面落地。目前,在社會面預約渠道和時間不變的基礎上,經社區醫生初診,可以為家庭醫生簽約患者預約早于社會面5天的專家號源。如患者病情需要盡快診治,社區醫生還可預約未來2天的專家號源。轉診患者還可享受“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的服務。
當前,上海下放號源以專家號最多,包括普通、專病、專家、特需四類號源,覆蓋市、區兩級醫療機構的各專業、各類型門診。開放號源總量比例超50%,其中普通號占比30%左右,專家和專病號源占比60%以上,特需號源占比10%以下。記者從上海市長寧區衛健委獲悉,號源下放落地后,長寧區4月以來每天市級預約上轉50余人,居民口口相傳,預約量呈明顯上升趨勢。
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認為:“號源下放讓患者快速獲得專家診療,市民去社區看病不再是走過場,總體反饋向好,說明了該措施真正觸及了看病痛點,滿足了老百姓的就醫需求?!?
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醫療效率
“號源下放旨在吸引患者基層首診?!鄙虾J行l健委黨委書記、主任聞大翔對媒體表示,上海早在2015年推出家庭醫生簽約制度之初,就出臺了市級醫院門診號源“兩個50%”的配套政策,即50%的專家和???專病號源、提前50%的時間向家庭醫生開放?!暗珜嵭羞^程中,簽約居民的獲得感不一?!?
過去幾年,上海市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設備落后、診療水平較差的“刻板印象”沒有太多改觀,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況未得到緩解。盡管此前三甲醫院也將號源下放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很多三甲醫院同時向社會面開放號源,最終導致基層得到轉診號源的幾率降低。為此,上海今年大力推進改進措施。
傅華認為,在此背景下,把一半號源優先給社區,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整體提升醫療效率。由家庭醫生幫助居民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最合適的醫院、科室就醫,既防止了老年患者因不會網上掛號耽誤治療,也避免了居民因專業知識不足掛錯科室反復就診,浪費醫療資源。社區用不掉的號源回到號源池,繼續向其他平臺開放,也能減少資源浪費。上級醫院將轉診的準確率等信息及時反饋給社區,還能幫助家庭醫生積累經驗,提升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最終使患者受益。
強基層是政策底層邏輯
“上海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分診水平、上下溝通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社區醫生與居民之間建立起了信任關系,老百姓對基層初診的接受度非常高?!备等A認為,落實強基層和分級診療是上海推行號源下放的有利保障。2023年4月,上海出臺一系列舉措為號源下放“護航”,包括新建和改建一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家庭醫生輪流去上級醫院進修;擴容社區藥品目錄等。目前,上海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年門診量已超7000萬人次,占全市門診量38.1%,相比“社區能力提升方案”啟動前提高了3.4個百分點。
傅華表示,通過政策組合拳引導優質資源下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運營中難免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個別社區號源利用率不理想,社區醫生福利待遇不足以提高工作積極性,部分居民擔心轉診權向社區傾斜會導致灰色利益輸送等。對于上述問題,政府應細化配套和監管措施,比如優化社區醫生薪酬待遇制度,讓他們的勞動在收入上有更多體現,同時醫生也必須恪守救死扶傷、廉潔奉公的職業倫理,讓好政策更好地落地?!?